湖北凯时k66检测有限公司欢迎您! 加入收藏 | 设为主页
     
    新闻动态
    公司动态
    法制 安全生产专栏
    行业新闻
    全国文明城市创建
     
    环境新闻 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动态 >  行业新闻

    生物多样性保护 | 一条视频告诉你: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多努力(焦点访谈)

    来源: , 点击量:1365 , 日期:2021-06-07【打印】【关闭窗口
      

    各种各样的生物,共同成就了我们这个生机勃勃、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。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,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。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。生物多样性日是联合国环境署提议的,旨在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国际性主题纪念日。今年的主题是“呵护自然,人人有责”。作为最早加入联合国《生物多样性公约》的国家之一,这些年,中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做得怎么样呢?

    1.jpg

    四月底,地处四川阿坝,海拔3000多米的若尔盖湿地保护区依然十分寒冷,但保护区管护员拉姆吉还是如期迎来了她的老朋友们——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。每年四月,黑颈鹤从云南大山包和贵州草海等地出发,不远万里飞来若尔盖等高原地区繁衍生息。

    每年四五月份是黑颈鹤筑巢产卵的时候,它们分散在湿地各处,等到十月若尔盖入冬时,才成群结队地飞往温暖的南方。根据观测统计,已经有1000多只黑颈鹤抵达了湿地保护区,这和十多年前的景象大有不同。

    2.png

    四川若尔盖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管护员拉姆吉说:“我们初次来这里的时候,几乎看不到黑颈鹤,也没怎么注意过,现在随时都能看到它们。”

    黑颈鹤的主要栖息地在中国。1994年,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易危动物,当时,黑颈鹤数量大约只有4000只。而就在去年,调查发现我国黑颈鹤数量已经达到了15000只。由于种群数量的增多,黑颈鹤被调为近危动物。

    3.png

   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杨晓君说:“这几年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增长,从易危到近危是一个非常本质性的变化,易危以上包括易危物种,都属于受威胁的物种,而近危动物就没有受到种群灭绝或者数量下降的威胁。”

    从易危动物到近危动物,这种变化是如何产生的呢?多年以前若尔盖湿地人为开沟排水、过度放牧导致湿地水位一度下降,沼泽消失,别说黑颈鹤,很多动植物种群都消失了。2010年,《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(2011-2030年)》审议通过并开始实施,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开展起来。此间国家加大了湿地修复的力度,通过播草补肥、填堵排水沟、修建小型拦水坝等措施,对湿地进行修复。若尔盖当地居民主要以放牧为生,为了防止过度放牧破坏湿地,政府还通过多种措施引导牧民改变传统生产方式。

    4.png

    如科和拉姆吉夫妇俩曾是湿地周边村庄的贫困户,以放牧为主,十多年前,他们被保护区聘为拿工资的生态管护员,两人住在保护区内,负责一部分保护区内的环境维护和黑颈鹤的保护监测。这一守,就是十多年。

    现在,夫妇俩早已摆脱贫困户身份。在若尔盖县,像如科和拉姆吉夫妇俩这样从牧民转变为生态管护员的有1760人。其他人有的通过对口帮扶劳务输出,有的开始从事生态旅游服务业,通过从业方式的转变获得了增收。目前,全县约有八分之一的牧户不再放牧。

    除了引导牧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,每到黑颈鹤繁殖时期,政府还启动生态效益补偿政策,引导牧民不在保护区内放牧。

    5.png

    四川若尔盖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科科长索郎夺尔基说:“从2015年开始,每年向国家争取一部分资金,对黑颈鹤重点繁殖区域,给予老百姓一定的补偿,让他们在那段季节不在这些区域放牧。”

    如今若尔盖湿地保护区每年都会吸引不少游客,而向游客开放的景区面积仅占整个保护区面积的六万分之一。景区虽然不大,要求却很严格。

    6.png

    索郎夺尔基说:“从5月份到10月份,禁止游客放无人机,管护人员每天都会巡逻,提醒游客不能到沼泽或者草原里去。”

    通过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,湿地水位升高,面积扩大,逐渐恢复了生机,不仅黑颈鹤数量增多,还引来了许多其它野生动物。每到旅游旺季,这里一片人与珍稀鸟类和谐共处的景象。近些年来,我国包括黑颈鹤在内的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实现了恢复与增长。

    7.png

    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崔书红说:“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,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,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,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,一体推进生态保护修复,建立了类型齐全的自然保护地,绝大多数珍惜濒危物种得到了保护,同时严厉打击破坏生态和危及濒危物种的行为,濒危物种的数量得以恢复和增长。”

    和这些拥有多种自然生态的地方不同,在高速发展的城市中,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起来似乎更难。人口密度高、土地资源紧缺、景观物种侵蚀本地物种的空间、公众对自然认知不深等等问题,都制约了城市中生物多样性的保护,如何能破解这个难题?

    8.png

    位于深圳市腹地的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,张俊鑫是其中一名员工,整理园内环境是他日常工作的一部分。但是,整理并不等同于景观式的修剪,而是利用自然去搭建适合多种生物生存的小微栖息地。这是全国面积最小的国家湿地公园,不到一平方公里,四周高楼林立。要在城市环境中,巴掌大的一块地方里让每一种生物都有适宜生存的环境,无异于“螺丝壳里做道场”。然而就在这“道场”里,记录到了超过800种动植物物种。

    9.png

    广东深圳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办公室主任孟祥伟说:“我们更多站在生物视角思考,还自然一个自然的状态,蚊虫不消杀,植物也不做园林景观式的修剪,晚上灯也不开。其实更重要是为这里面的动植物们营造更好的栖息之所,所有动植物是这里的主人,所有来的人都是访客的身份。”

    像这样镶嵌在城市中的小型保护地,深圳不止一个。在国家启动生态红线划定后,2018年,深圳也在市域启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,对24%的陆域空间实行严格保护,建立了25个自然保护地,超过1200个公园,确保重要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。

    10.png

   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、副局长周海丽说:“在城市规划的时候,要先给自然生态留下足够的腾挪空间,在城市建设的时候要严守这些生态空间,这样就能使城市与自然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。”

    11.png

    崔书红说:“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是我国加大生态保护空间的创新性制度,通过严格的管护措施,保护了像深圳城市空间中这类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生态空间。生态保护红线占国土陆域面积不低于25%,在2019年联合国气候峰会上成功入选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经典案例。”

    12.png

    目前,依托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,我国完成了34450种高等植物、4357种脊椎动物和9302种大型真菌濒危状况评估,调查发现73个动植物新种,健全和丰富了中国生物多样性“家谱”。除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就地保护体系外,我国还通过植物园、动物园、野生动物救护繁育基地以及种质库、基因库等迁地保护措施,保存动植物品种,数量位居世界前列。

    13.png

   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离不开对公众意识的教育,在华侨城湿地公园中,记者就碰见了一群学校组织来学习的老师和孩子,他们在湿地公园里上自然课程。像这样的课程,几乎每周都在华侨城湿地公园内进行两三次。由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带着孩子们感受自然。目前,深圳在全国率先构建了自然教育服务体系,建有27个自然教育中心,17个自然学校。

    今年十月,联合国《生物多样性公约》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(COP15)将在云南昆明举办,主题是“生态文明: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”,这是联合国首次以“生态文明”为主题召开全球性会议。借助这次大会,我们希望与世界共同分享生态文明的理念与方案。据了解,本次大会将制定未来1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蓝图,扭转生物多样性恶化的趋势,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2050年愿景。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。正是因为生物的多样性,人类的生活才会多姿多彩。保护生物多样性,也是保护人类的共同家园。

    来源:央视新闻《焦点访谈》,《环境保护》编辑整理。

    版权所有:湖北凯时k66检测有限公司 Copyright ©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
    邮编:434000 鄂ICP备17004821号
    地址:深圳大道佳海工业园A10栋1号
    网站地图